应用心理学学科建设规划

日期:2022-01-07 作者:心理学教研室 点击数:

应用心理学学科在上一个五年建设中,在学校领导的指导和支持下,在学科带头人的带领下,在全体学科组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在学科建设终期验收中排名第一。

(一)建设成就和经验总结

应用心理学学科在过去五年的建设中,突出医学特色,围绕特色做文章,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形成了一定的核心竞争力。建设期间软硬件建设均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尤其是在2013-2014年化债资金的支持下,教学科研相应硬件平台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在前期建设过程中,主要取得了以下一些成绩和经验:

1、形成了良好的学科队伍

有了一支以中青年骨干教师为主体,结构较合理的较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其中专职教师9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3人、讲师4人、助教0人;学位结构为:博士3人,在读博士2人、 硕士研究生3人、学士1人。兼职教师10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2人,讲师1人,助教4人; 外聘教师3人,其中教授2人:胡佩诚(北京大学)、森杉伸吉(日本);副主任医师1人:张业祥(精神病院)。

2、科学研究上有了重大进展

科研产出上有了较大的提高。2010-2014年学科团队共主持国家级课题1项,省部级课题20 项,厅级课题 5项,校级课题 19项。发表论文46 篇,其中SCI/EI/ISTP论文9篇,CSCD/CSSCI论文1篇,核心论文20篇。

3、教学与人才培养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确立了符合我校特色的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制定并修订了具有本校特色的学科教学计划、课程教学大纲及相关的教学管理文件。在教学改革上取得了较多成果,主持了  教改项目6项。编写专著/章节3 部。2014年获批应用心理专业硕士点,江西省专业综合改革项目。获得校级教学成果奖 项,学生是口碑,促进科研与教学互动,及时把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寓教于研,

4、成果转化与应用上有了零的突破

获得国家专利专利1项:多功能放大器,已有公司意向想购买,付定金5万.

5、工作条件得到极大改善

学科硬件平台得到了极大改善,化债资金支持购置脑电仪、眼动仪各1台。在学科建设初期购置了生物反馈仪,并建立了一个心理实验综合实验室(3211),一个心理学课程教学微格教室(3204)和一个团体心理辅导室(3203)。购置了音乐治疗椅,心理热线呼叫中心、常规教学仪器、认知评估与训练平台、spss、心理测评软件等一系列教学软硬件。2010-2014年度在图书资料购置、教学实习基地等方面均有较多投入。

6、学术交流范围不断扩大

成功承办了973研讨会和中管局培训班,召开了全省高校心理健康研究会年会,增强了本专业在心理学界的知名度,争取了学术话语权及影响力。参加了多次国内顶尖机构、顶尖学者参与的学术会议,认识与熟悉了许多圈内具有评审资格的专家学家,为科研资源的争取奠定了基础。与国内众多心理学研究机构建立了较多联系,如中科院心理所,北京师范大学认知所,湖南师大心理系,浙江师大心理系,浙江大学心理系,中医科学院医学心理学研究室等。派出教师参加国际会议5人次,全国性学术会议20人次,并派出教师参加了在南非召开的国际心理学大会。同时,与德国萨尔大学心理系建立了合作关系。

7、管理机制不断完善

在学科管理上,有较完善的管理机制,学科建设经费严格按照学校使用办法。学科制定了重点学科经费管理办法;科研资助管理办法,奖励制度等。


二、近五年发展的指导思想与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遵循教育规划纲要和近期教育部关于提升教育质量等文件精神,以服务学校建设高水平、有特色的世界中医药名校战略目标为导向,结合校内外学科发展环境变化和教育国际化、信息化需求,为中医药事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二)总体目标

“十三五”期间,应用心理学学科的总体建设目标是:通过完善“硬件”、增强“软件”,将应用心理学学科建设成为更高层次与水平的优势学科。通过整合资源(中医、心理、康复)、搭建平台,建设心理康复室;加强实验教学,完善实验室软硬件建设,争创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提升师资队伍整体素质和水平,加大全员培训、教师研修、攻读博士学位、国内外考察等工作力度。

(三)基本原则

在建设过程中,遵循“突出医学特色,围绕特色做文章,实现跨越式发展,确立优势,形成核心竞争力”的原则 以中医心理、心理康复为学科发展的突破口,形成自身特色和优势。同时紧跟当代心理学学科前沿,实现跨越式发展。打造领先的教学科研平台,培养具有就业竞争力的学生,形成学科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三、近五年发展的主要任务与具体指标

(一)主要任务

应用心理学科“十三五”期间的主要任务是按照既定的原则,围绕学科评估指标,在师资队伍、人才培养、平台建设、科学研究、学术交流等方面建设。

(二)具体指标

1、师资队伍建设上,力争引进1~2名优秀高层次人才(名校博士,第一学历211以上,海归优先)。完善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新增导师10名左右),增加校外导师数量(10名左右)。

2.教学科研平台建设上,十三五期间,积极争取学校支持,力争在硬件平台上具有可以与一、二流学校竞争的条件,添置近红外功能脑成像仪、行为动作捕捉仪,穿颅磁刺激仪等研究心理与行为的较先进仪器。

3.人才培养上,完善本科生和硕士生的培养方案;力争每年增加1~2个实践基地。在教材建设上,力争参与三大出版社的教材编写,同时出版1~2部专著。争取获得1~2项省级优秀教学成果奖。新增专业图书资料200册左右。

4.科学研究上,力争产出一些较大影响的成果,争取国家级课题1~2项,省部级课题20~30项,发表SCI、SSCI论文10篇左右。鼓励学科组教师积极参与各种课题的申请,建立奖励机制,力争使科研经费收入达到人均1万/年。

5.学术交流上

积极承办和举办专业会议1~2次,增强本专业在心理学界的知名度,争取学术话语权及影响力 力争每人每年至少有1次外出学习考察,开拓视野。

 

四、近五年发展的主要内容和具体举措

(一)主要内容

1.做到“特”

充分发挥学校的资源优势,进行资源整合,将中医、心理、康复等三个相关学科资源进行交叉整合,发挥结合优势,突出医学特色。克服同质化倾向,提高与其他同类学科(如师范类心理学专业)的区分度,在办学定位、人才培养方案上突出特色。

着力打造中医心理学、认知康复、情绪心理与脑科学等交叉、学科前沿研究方向。探索心理疾患的中医心理治疗、脑科学与医学的交叉,如针灸、穴位的脑与心理认知基础等。

2提升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

师资队伍是学科发展关键,鼓励现有师资深造,引进1~2名优秀高层次人才。加大全员培训、教师研修、攻读博士学位、国内外考察等工作力度。力争每人每年至少有1次外出学习考察,开拓视野。

3.建设完善教学科研平台

教学科研平台是基础,“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化债资金的支持下,本学科已购买国内211学校心理学系的标配:脑电仪和眼动仪。十三五期间,积极争取学校支持,力争在硬件平台上具有可以与一、二流学校竞争的条件,添置近红外功能脑成像仪(一流院校如北师大、心理所等均已配置,众多三流学校也已购置,如信阳师范学院、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师范大学,江西师大拟购置)、行为动作捕捉仪,穿颅磁刺激仪等研究心理与行为的较先进仪器。起到筑巢引凤的效果,吸引高端优秀人才加盟。

4.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上,本科教学突出心理健康教育特色,硕士教学突出中医心理、心理康复特色。注重基础能力训练和科研创新能力培养,借鉴吸收国际心理学人才培养模块。充分发挥现有教学科研实验平台的优势,创设“教研相长”的实验教学体系;加强实践指导,通过学科相关的社会服务实现人才培养。

学生是口碑,只有学生的升学就业有优势,才能把学科的优势体现出来。十三五期间,要促进科研与教学互动,及时把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推进高年级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寓教于研。争取获得1~2项省级优秀教学成果奖

同时,以提高实践能力(应用、科研)为重点,拓宽与有关部门(公安,监狱)、大中专学校(国内有心理学硕士点的学校)、中小学(省内可以联系到的中小学)、科研院所(心理所)、行业企业(有用户心理体验、人类工效学相关研发部门的企业,如华为,中兴等)进行联合培养人才的渠道 (3.5年专业学习+ 0.5年实习与联合培养),为学生考公务员、深造、就业创造条件。力争每年增加1~2个实践基地。

加大教材建设,力争参与三大出版社的教材编写,同时出版1~2部专著。在教材的选用上,系统梳理现有教材的国内同类专业的使用量,学生评价,尽量选用优质教材。加大教材建设力度。高水平教材建设是专业建设的重要支撑因素。支持教师自编、出版优秀教材。

5.增加科学研究投入

经费是学科发展的保障和动力,积极争取学科建设经费。加大对国家级项目、省部级项目、高引用论文的鼓励和支持,力争产出一些较大影响的成果(国家级课题1~2项,SCI、SSCI论文10篇左右),提升学科学术知名度,形成研究团队,围绕专业特色定位的相关主题深入研究。同时,鼓励学科组教师积极参与各种课题的申请,建立奖励机制,力争使科研经费收入达到人均1万/年。

6.鼓励学术交流

“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积极承办和举办专业会议1~2次,增强本专业在心理学界的知名度,争取学术话语权及影响力。

鼓励学科教师参加有国内顶尖机构、顶尖学者参与的学术会议,多了解认识圈内具有评审资格的专家学家,争取合作。积极参与心理学会活动。

 


地址:江西省南昌市湾里区梅岭大道1688号 邮编:330004 电话:0791-87118682

主办:江西中医药大学 人文学院赣公网安备 36010202000449号 备案号:赣ICP备1200029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