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邀请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编辑部主任、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翻译专业委员会会长、江西中医药大学校友会副会长单宝枝教授2024年12月16日至18日莅临人文学院,围绕中医翻译学科建设与专业发展展开深入交流,并为学院中医翻译学硕士点的建设提供宝贵建议。在为期三天的交流研讨会中,人文学院领导班子成员、相关学科负责人、教师和学生代表分别参与了交流研讨会。
12月16日,研讨会正式拉开帷幕。余亚微院长在开幕式上致辞,介绍了人文学院在中医翻译学科建设方面的现状与发展目标,希望借助专家的宝贵经验,进一步完善课程体系,提升学科的国际化水平。单宝枝教授作专题报告《中医翻译学科建设的国际化视角》,详细分析了中医翻译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发展趋势、学术研究的热点问题及国际市场对中医翻译人才的需求。她强调,中医翻译不仅关乎语言转换,更承担着中医药文化传播和国际话语体系构建的重要任务。因此,学科建设应围绕国际化需求,不断优化课程体系,加强实践能力培养。下午的圆桌讨论围绕《中医翻译课程体系优化与教材建设》展开。与会专家和教师代表共同探讨了如何在课程设置中平衡中医学科知识与翻译技巧的教学比重,并就中医翻译教材的编写标准与内容框架提出了具体建议。
12月17日,研讨会进入第二阶段,围绕“中医翻译人才培养与国际合作”展开深入交流。单宝枝教授在专题报告《中医翻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中,从行业需求出发,探讨了如何培养兼具语言能力、专业医学素养和国际视野的复合型翻译人才。她指出,未来的中医翻译教学应更加注重实践教学、案例分析,并结合人工智能技术发展,提高学生的翻译适应性和跨文化交流能力。在下午的专题研讨《中医翻译的国际传播与合作机制》中,师生共同探讨了如何加强中医翻译学科与国际机构、院校的合作,并提出通过海外实习、国际合作研究项目、学术交流平台等方式拓宽学生的国际化发展路径。
12月18日上午,学院特别举办了《中医翻译实践与行业需求》专题交流会,邀请单宝枝教授与教师及学生代表面对面交流。会议围绕当前国际市场对中医翻译人才的需求、翻译行业的主要工作领域、学生职业发展路径等问题展开讨论。单教授建议,学生应在专业学习的同时,提高翻译实践能力,积极参与行业实践,提升国际沟通能力,以更好地适应全球市场的需求。
此次研讨会不仅为人文学院的中医翻译学科建设提供了前沿理论与实践指导,也为未来的学术交流与国际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学院将以此为契机,继续推进课程改革、人才培养体系优化、国际学术合作,致力于培养更多高水平的中医翻译人才,为中医药的全球传播贡献智慧和力量。
供稿:教学科研办
编辑:付格西
审核:余亚微